针推学院
学院首页学院概况党建思政师资队伍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团学工作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对外交流
学科简介
 学科简介 
 导师风采 
 研究生培养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学科与研究生教育>>学科简介>>正文

针灸学学科简介


2023-11-16 17:11   针灸推拿学院

1学科发展历程

1958年开始,贵阳市中医院开始设立针灸科,最早有夏森柏、李梅村、李长森、张和媛、路绍祖、周文璟等长期从事针灸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学科最早依托于贵州中医药大学(原贵阳中医学院)中医系针灸学教研室,并在中医一附院具有良好的建设基础。从1985年起开始招收针灸专业本科生和针灸专业硕士研究生,2022年招收博士研究生。针灸学学科2006年获得贵州省第四批重点学科,2009年获批为“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并经过验收结果优秀2023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2、学科传承发展的脉络与代表性人物

针灸学科的早期建设是以路绍祖为核心的前辈,历经50年的风雨,经崔瑾、杨孝芳学术带头人和学科带头人传承创新与发展至今,形成整体素质高,团队协作能力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优的学科队伍。

第一代学科带头人——路绍祖: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主任医师,路绍祖名医工作室导师,贵州省著名中医针灸专家,贵阳中医学院针灸学院奠基人。从1961年起开始从事中医针灸教学、科研及临床工作,五十多年的从医经验让路绍祖教授积累了丰厚的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他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各科,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对一些疑难杂病也有独到的见解。

第二代学科带头人(现在学术带头人)——崔瑾: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全国名老中医工作室负责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省管专家,省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贵州省优秀科技工作者,贵州省教学名师,贵州省名中医,贵州省优秀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结合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中西结合学会会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网评、会评专家。作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路绍祖师带徒的徒弟,师承于路绍祖,带领团队传承路老学术经验并创新,主编专著《路绍祖针灸临证经验集萃》,对简易埋线操作进行了规范,并开展穴位埋线治疗优势病种疗效评价和机制研究。作为贵州省针灸推拿学基础与新技术科技创新人才团队负责人,贵州省中医(民族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第四批)负责人,贵州省教学团队负责人,先后培养了三个学科方向带头人,近五年独立培养毕业博士 2人,培养硕士 17 人。已完整培养 18 届硕士研究生。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项,其中成果“国家大健康战略背景下针灸推拿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2019年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先后承担国家重点研发专项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项1项,贵州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1项。研究成果获得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奖发表学术论文205篇(其中 SCI 收录11篇),授权专利 13项,教材专著合计24部,其中教材14部(主编1,副主编8部,编委5部),专著10部(主编6部,副主编2部,编委2部)。

作为学术带头人,发挥针灸推拿学的外治法优势,带领团队通过科学研究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了贵州民族医特色技术数据库。136种贵州中医传统知识纳入国家中管局“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为贵州省开展特色诊疗技术研究的基础。形成了可供推广应用的民族医特色诊疗技术体系。对15项民族医特色技术和10种苗医养生保健方法进行了规范整理,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为特色教学资源。建设获批国家虚拟仿真一流课程1门,贵州省金课1门。形成苗医特色外治技术应用推广模式。填补了苗医特色诊疗技术和养生保健方法的空白,具有明显的创新性,为苗族医学技术转化为服务人民健康的医疗资源,传承发展苗医治疗学,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代学科带头人——杨孝芳:三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组织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贵州省青科奖获得者,贵州省优秀硕士生导师,贵州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贵州省五一巾帼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贵州省一流专业负责人,一流课程负责人。贵州省针灸学会会长,中国针灸学会常务理事,是路绍祖学术传承的第三代传承人;研究领域: 针灸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临床和实验研究及针灸器械开发研究。近年主持国家中医药重大基础研究计划子课题1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3项,参与2项,主持贵州省科技基金、贵州省卫健委、贵州省中管局等项目共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副主编教材专著6部;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3项,发明专利1项,外观专利2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获贵州省研究生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二等奖1项。贵州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2 项。近五年独立培养毕业博士 1人,在读3人。已完整培养 14 届硕士研究生。

3目前学科的整体概况

学科现有有42人,其中高级职称25人,占比60%,博士24人,占比57%,硕导27名,博导4名。近五年招收培养硕士研究生188名,博士研究生9名,培养毕业2名博士;近五年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6项,省部级项目20项,厅局级项目27项,学科科研经费达到2431.6万,师均达到11.58万元//年。发表高水平论文64篇,主编参编专著7部,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国家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著作权1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外观专利3项。获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1门,贵州省一流专业2门、一流课程2门,金课6门,一流平台1项。获贵州省教学成果奖特等奖3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副主编教材6部,参编26部,参编《针灸学》2021年获得全国优秀教材二等奖;学科还拥有多个平台和基地支撑,如国家名老中医工作室、贵州省中医(民族医)高级人才培养基地、贵州省针灸推拿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针灸推拿学特色重点实验室、贵州省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等。

学科人才培养质量高,学生主持持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20项,省级创新创业计划项目45项,获国家级挑战杯奖励15项,省级挑战杯奖励20项,2014年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成为全国100支团队中唯一一所中医院校团队!

4科方向和特色优势

目前学科有四个稳定的方向:

1)针灸(民族医)方法与适宜疾病相关性研究:该方向以全国名老中医路绍祖主任医师的学术经验和贵州民族医外治法的挖掘整理转化应用为载体,开展特色针灸疗法与适宜疾病的相关性、特色方法的文献学、方法操作规范性研究,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

2)针灸治疗络病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该方向从热学角度研究络脉“感受刺激,防治疾病”的非神经生物学机制,丰富了络脉生理功能科学内涵。同时以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动脉粥样硬化为代表,开展针刺、灸法、穴位埋针的等方法干预临床和机制研究,为针灸防治络病研究提供了新的策略,也为临床路径制定和针灸仪器开发提供依据。

3)刺灸的基础与应用研究:该方向运用生物力学、生物热学、生物电学等新技术开展学科交叉研究,突破针灸神经生物学作用机制限制,探讨刺灸方法中非神经生物学作用原理和应用,补充现有理论不足,为全面认识刺灸方法与腧穴的生物学特性积累实验依据,具有明显的理论创新性,对学科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4)针灸治疗脊柱相关性疾病的研究:该方向以针灸调气技术和现代结构针灸治疗脊柱相关疾病的应用研究为主。在“辨经论治”和“整体观念”指导下,以“凭脉辨针”技术,配合五运六气、经络诊察、刺络放血、针刀治疗、脏腑推拿、龙氏整脊、浮针治疗等多种中医特色疗法,“调气调血、理筋整复”指导针灸治疗脊柱相关疾病,体现了“以平为期”的“和法”思想。

5学科的标志性成果

1)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较大提升,“针灸推拿机制研究及产品研发创新团队”荣获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称号,是目前为止全国入选团队中唯一来自中医院校的团队。获国家一流课程—虚拟仿真项目;获省级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

2)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国家级和省级平台项目14个,师均科研经费达到11.58万元//年,获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拥有发明专利3项,计算机著作权1项,参与学会制定标准2项,2个项目获贵州省政协和民盟贵州省委员会采纳。

3)科研成果服务贵州地方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水平提升:学科成果研究的15种苗医外治技术,助推了民族医走进医疗机构。

4)深化国际合作,提升学科影响力:学科团队到印度开展教育和医疗服务,开创印度针灸教育先河;与巴西、厄瓜多尔、湄公河共同开展国家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传播中医药,服务一带一路,创建“针艾黔行” 成为中国东盟品牌项目。


关闭窗口

 

 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学院地址:贵阳市花溪区大学城栋青南路 大学城校区从正楼 
邮编:550025 党政办电话:0851-88308024